一南洋二鷗汀 三外砂四冠隴
澄海
ig4 nam7 ion5 ri7 ao1 dêng1 san1 ghua7 sua1 si3 guang1 lêng2
潮州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
澄海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
中文解释
澄海轄下拱衛澄城四大鄉
四大寨環護
澄海地處韓江下游平原地區,無高岡峻嶺可依憑。周行在《建置圖序》中說:“闢望司東際大海,西瞰田寮,前襟外砂富砂,後帶南洋東隴諸堡…南北二水之交流,萊蕪侍郎之鼎峙,實爲濱海勝區。”
澄海市區作爲政治中心、交通樞紐是不錯的,但在軍事上存在諸多不利因素,易攻難守。看看饒平縣城三饒,普寧縣城洪陽的地理位置,便明白這個道理。故此,新中國一成立,澄海縣領導便決定把縣城遷往東隴,想借助蓮花山作腹地,東隴溪作屏障。其時已着手開始搬遷了,如銀行已先搬走。後來,出於種種考慮,縣城終於沒有遷移。因爲形勢有了變化,人家已把縣城從山區遷向平原了。
澄海處於韓江出海口。韓江支流多,澄海港口就多,呈扇形分佈。在明代,澄海有十二個港口,任由盜賊橫行,防不勝防。其中,萊蕪島因形勢險要,海盜們往往以之爲跳板,出沒海上,來無影去無蹤,官兵全無辦法。萊蕪又是澄海城的門戶,在所有港口中,萊蕪與澄城的直線距離最短,僅十三華里。萊蕪出事,澄城便告危殆。所以,除增加萊蕪及南北港防衛外,加強外砂、南洋這澄城左右哨,以及鷗汀、冠隴這些控制韓江下游的要地,也勢屬必然。
這樣,便出現四大寨護衛縣城,也即護衛潮州郡城的局面。當然,這是由澄海幾百年歷史慢慢形成的。
南洋鄉
南洋寨在澄海市區東北約十里處,下轄三十六個自然村。因地處蓮峯之南,原爲一片汪洋,故名,分上、中、下社。上社爲塗城、南徽、里美;中社爲永平(永新)、蘭苑、竹林、上巷;下社爲陳厝(建陽)、德鄰、槐澤(包括槐東)、許厝、李厝宮,共十二個鄉里,人口約十餘萬。其中,永平、塗城均一萬多人。
南洋寨城在王厝汛城內,建於皇明洪武三年。嘉靖四十二年,澄海初開,原闢望巡檢司移置於南洋水寨。清初,澄海右營守備署也設於此。它“環城皆水,直通外海,可泊敵船,四鄉米穀雲集,居民富庶,乃可攻可守之地。城周圍二百五十六丈,高一丈八尺,開東西二門”(見嘉慶縣誌)。明代戚繼光在此駐紮練武,抗倭戍疆。清初,廣東潮州水師總兵許龍在此駐紮並建府第。附近的國舅府和“敕書樓”,在今許厝。這個南洋寨城,扼住東溪—南洋溪出海口,守衛了當年蘇灣都的大片土地,也守衛了南面的澄海城。
鷗汀鄉
鷗汀寨在澄城西南二十里,夾於新港、南港、東港三處海口,是三面受敵的地方。
鷗汀,顧名思義,是海鷗棲息的水湄,更是海防故地。它扼外砂溪(南港)、新津河(新港)、梅溪(溪東港)之咽喉,形勢十分險要,是澄海軍事重鎮。
鷗汀寨始建於南宋。明朝時建有城樓,名鷗汀背寨,週六十丈,高一丈四尺。此後,倭寇和海盜屢次爲患。皇明隆慶二年,鷗汀寨被海盜林道乾攻破,村民只好不斷重修,擴大寨城範圍,以作防護。建成的鷗汀寨長四百五十丈,寬約一百丈,四周爲護寨河,是當年韓江下游四大名寨、潮州四十八個隘口之一。寨主陳君諤,是澄海秀才,性情豪爽,有才幹,把寨城建成堅固的堡壘,有海國干城之稱。寨內有船百餘艘,每船十八槳,水上如飛。數百壯丁,強悍無比。繼任者許鼎新也是秀才。
鷗汀人,爲保衛澄海城,保衛澄海南部土地,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。
外砂鄉
俗稱外砂隴,在澄城南面六公里處。相傳宋末已有王、謝、林諸姓從福建遷居來此。地域包括今之外砂、新溪二鎮,總人口約十二萬。宋初,此地已形成沙灘,位於闢望港之南,取闢望港外圍沙壩之意,名曰外砂。
外砂隴由原王厝(後分李厝、林厝、內隴)、蓬中、下蔡、龍頭等連成帶狀似伏龍,因而得名。
外砂地理形勢險要,控西溪與新津河出海口,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。大衙自元代便設立了收取鹽稅的“衙門”。下埔(今華老)有一“營盤埔”,乃明末鄭成功部屬安營紮寨之處。鄭成功將領陳斌還在今北中南皇村紮營。滿清咸豐四年,王厝人王興順組織民衆抗租抗稅,對抗官兵,也驚動朝廷,成爲清末澄海歷史上的大事件。
冠隴鄉
冠隴在澄城西面十里處。南爲韓江支流西溪,彼岸爲海陽境。相傳宋代已有十餘小村,皆漁耕爲生。元代漸併成村,自此不再分拆,是四大寨中唯一區域固定,不再分分合合的鄉居。一九三九年,冠隴人口已達九千多人,現一萬六千人。
冠山因得神山之秀,爲歷代澄海縣令所喜愛,故常居於此。並於神山麓建書院。神山似冠,因稱冠山。昔年有冠隴寨,高一丈餘,週三百餘丈,明末鄉人築此守禦自保,鎮守韓江南岸。民國時期,韓江大堤曾建炮樓數座。
一九三九年農曆五月五日下午二時,倭奴軍由梅溪乘橡皮艇攻冠山,在冠山渡口登陸,炮擊神山,由冠山堤項直插渡頭村,進駐該村堤頂炮樓,作爲控制韓江的據點,且與梅溪成犄角之勢。由此可見冠山地理位置的重要。
龍田鄉
在澄城四周,除各大寨環護之外,還有一些鄉里對護衛縣城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,如龍田(縣誌“西瞰田寮”的田寮即龍田)。龍田在澄城西面四公里處,幅員遼闊。宋代創鄉至今,先人在田間蓋草屋居住而名田寮。
例句
皇明崇禎十二年,龍田舉人盧升按《易經》乾課二爻臣位“見龍在田”四字,改稱龍田。
龍田素稱富饒。咸豐四年,外砂王興順;海陽彩塘吳忠恕,官塘陳阿十;潮陽陳娘康,揭陽和尚亮等聯合反清,兩次攻下龍田鄉,作爲攻澄海的前哨。
第一、二次革命戰爭時期,龍田鄉也曾多次被攻佔。龍田與縣城緊連,龍田被佔,對縣城來說,則脣亡齒寒。
清代的澄海防衛,由澄海協副將負責,分爲左右營,每營都司一員,守備一員,千總二員,把總四員。左營負責外砂河以南的西面防線,右營負責蓮陽河以北的東面防線。至於軍費,王岱《澄海縣誌》曰澄海營歲額俸餉銀二萬一千六百八十九兩,糧米五千二百零二石。康熙二十三年,澄海實有官兵一千四百四十五人,馬七十二匹,並外海戰船八隻。這是澄海全部軍備。除少數駐縣城外,左右兩個防區各有官兵六百六十多人,負責營區、水陸汛地分別爲二十七處和十八處,兵力是很薄弱的。
縣城守兵,建縣時有一千一百名,明末僅存二百八十五名,所以不得不發展民壯和弓兵。這類似縣城的警備部隊,負責城區治安及縣署保衛工作。
此外,便依靠民間武裝了。
更多
標籤:
地名
词条状态:
贡献者提交
《潮典》测试版提示您:词条处在改进状态中,如您发现错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QQ群:486472604,电子邮箱:mogher@qq.com